找到相关内容127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去尘除垢

    于出入息,你的定力就会进步。而你也因此更接近涅盘。在修行四界分别,或不净观、或遍处,或慈心等止禅业处时,你也应当如此实行。  同样地,如果能在一切姿势当中修行观禅,你的无痴明觉也会持续增强。如此,你对...sampajabba);四、无痴明觉(asammoha-sampajabba)。在此,我应当举出《迷惑冰消》“禅那分别”一章里对有关行走及看时的明觉的解释,对于在其它动作里的明觉则应以相同的方式理解。  一、有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5842055.html
  • 华严游心法界记

    相观者。即于上总相之中分别故名别相观。言分别者色中分为十一。谓内五根外六尘。虽复内外有殊克体总名为色。故云色法有十一。心法有七者。初从眼耳终至末那。始终虽差并同心称故云心法即七也。色心合举故有十八。各别不同故云别相。即于此三处观察人我能所俱离故名为也。十二入等可准知之。此云何知。按涅槃经云。著我众生为界分别等。又云。六入不尔一向无人等。今即以分别总唯别而非总故名别相观也。同异等准之。问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3343276.html
  • 天台智者的果位论(一)

    智者将之称为内凡。第一是初贤位,其特色是“障破道明,行解相称。”[53]乃是由行者修习五停心观所得之位。即是以不净观、慈悲、缘起、界分别、数息来对治贪欲、嗔恚、愚痴、我执、散乱等五障道。 ...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以及佛乘。因各乘对佛说理解之不同而导致其真理、智慧的不同,所行的实践有所差别,而解脱之果位亦各个有异。智者大师所论之“位妙”既条分缕析地将不同乘之修行果位全面的反映了出来,肯定了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1743452.html
  • 内观禅修的探讨

    解脱补特伽罗。以上二种补特伽罗,在南传佛法上又分别称为「纯行者」与「止行者」。在北传的〈声闻地〉内,虽有内的禅修方法,可惜今日难找到能依此论典来指导的禅修老师。   三、南传的内观禅修方法 ...差别,今说明如下。   (一)纯行者的方式 又分二种:不用入出息念及采用入出息念作准备的工夫。 甲、不用入出息念 缅甸的帕奥禅师于《呼吸与四界》中指出: 1. 纯行者修习四界分别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72043746.html
  • “念佛三昧”行法初探

    ,所以者何?法相毕竟清净故,而随俗分别。  大乘部者,谓法身实相,无来无去,无为无作,同于涅槃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法身,于佛“生身”能见实相,也名法身。十力、四无所畏而能得实相,名法身,这是用实相深化了法身,故“大乘法中,无决定分别是生身,是法身”。  这里,罗什所传的大乘“法身”是深化了罽宾禅法,以得实相念佛为重点,透过大乘般若的教义来统摄念佛,并要求通过念佛而证悟大乘般若空义。依据正是《十...

    释果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245077.html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宗体篇)[1]

    入。恐后之爱者于是致议、故预辨明以遮疑难。   南山灵芝所释法相名义、颇有与常途异者。是或别有所据、或随宜会通。学者于此未可胶执成见、应善分别之   是编分为四篇、一宗体篇二持犯篇三忏悔篇四别...灵芝撰述皆依南山遗笵、发扬光大、缵述相承、故唯标云南山律也。 若尔、何以榑桑学者谓南山宗唯识、灵芝宗法华耶。答。是盖唯窥一斑、未及全豹也。南山三、虽与唯识近似。然如戒体显立正义中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弘一大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4345105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之初探(2)

    无相”。[57] 这种平等,说明大乘是通达四谛皆是缘起、空、无自性,不离有为而说无为的。  《般若经》说菩萨应学习对四谛法相分别的基础。然若能透过法性空的如实观察,一旦如实智生起,则能了达诸法之无性、...自性)的立场,将四谛的差别作一平等的观察。如《大智度论》卷94(大正25?721a)说:  知是四谛药病相对,亦不著是四谛,但观诸法如实相,不作四种分别。须菩提问:云何如实观诸法?佛言:空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0245315.html
  •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─以《论语》、《阿含经》、和《大般若经》为根据(1)

    有情多憍慢者,深生怜愍,方便令其修界分别。若见有情多寻伺者,深生怜愍,方便令其修持息念。若见有情失正道者,深生怜愍,方便教导令入正道,谓声闻道、或独觉道、或如来道。”(《大般若经?第二会》T. ...包括《阿含经》、《大般若经》,亦在在显露出因材施教的精神与操作典范。吾人若能扣紧因材施教,至少在人我分际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见出中印这二位人物有其共通处,亦皆显现大家风范。本文即基于如是体认,首先,就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645849.html
  • 炳灵寺169窟无量寿佛龛所涉之义学与禅学

    173页 禅观多处涉及十方佛,于《思惟略要法》并有专章明“十方诸佛观法”(附录二)。是中先分别各方佛,最后总十方诸佛,令“一念所缘,周匝得见”。 亦即十方...。然而在造像与禅观之间尚须有佛法“义理”的存在,以作为造像布局的根据及禅法起的所宗。故“义学”与“禅学”是分析修行性窟洞造像的主要纲领,而“造像”与“行者”则位于两端。如下所示: 造像→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0646216.html
  • 印度中学的四句逻辑

    相,所谓无相,如诸流异色味,入于大海,则一色一味。一切不实者,诸法未入实相时,各个分别,皆无有实,但众缘合故有。   一切实不实者,众生有三品,有上、中、下。上者观诸法相非实非不实,中者观诸法相...  提要   本文主要研究印度早期中学的四句及其否定的意义与作用。作者以为,四句是辩证的性格,被视为到真理的途径,或有关真理的体认,它有两方面的作用:教育众生的作用与区分不同层面真理的作用。就...

    吴汝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2146249.html